手機細覽 檢察日報:在城市治理中留下檢察印記

  1. <menuitem id="gbfql"></menuitem>
    <tr id="gbfql"><small id="gbfql"><delect id="gbfql"></delect></small></tr>
    <ins id="gbfql"><video id="gbfql"></video></ins>

  2. <tr id="gbfql"></tr>
    今天是:
    News GDPP
    當前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媒體播報
    檢察日報:在城市治理中留下檢察印記
    時間:2022-10-14  作者:  新聞來源:檢察日報  【字號: | |

      在城市治理中留下檢察印記

      廣東廣州:

      為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四個出新出彩”貢獻檢察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到廣州考察】

     

      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永慶坊考察時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州發展寄予殷切期望,要求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在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出新出彩。

      “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弊鳛閹X南文化中心,廣東省廣州市自古就是我國商業門戶,航海貿易長盛不衰,被譽為“千年商都”。

      近年來,廣州市檢察機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綿綿用力、久久為功,讓老城市積累流光的底蘊、煥發歷久彌新的魅力,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綻放新活力、實現新作為。

     

      以“繡花”功夫

      讓老城留住鄉愁

     

      永慶坊位于廣州最美騎樓街——荔灣區恩寧路,附近有沙面、昌華、寶源等8個歷史文化街區,集中了李小龍祖居、八和會館、泰華樓等幾十座歷史文物建筑,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無不散發著嶺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然而,曾經的永慶坊雖身居鬧市,卻是廣州市危舊房最集中的區域之一,公共基礎設施薄弱。為了確保以“繡花”功夫對老舊建筑進行修復活化,更深入細致地開展文物保護公益訴訟工作,廣州市荔灣區檢察院定期安排檢察官深入永慶坊周邊大小街巷,走訪當地群眾和文物保護單位,多形式宣傳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多渠道收集案件線索,多維度聽取意見建議,開拓了“公益有你,公益為你”的公益訴訟檢察工作局面。

      如今,經過微改造的永慶坊,不僅成為游客心中排名前列的“網紅”打卡點,還落成了廣州首個非遺街區,上榜首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成為廣州展示嶺南傳統文化、釋放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窗口。

      “對于廣州人而言,永慶坊和‘海不揚波’的黃埔古港、‘天下為公’的中山紀念堂一樣,是廣州的城市印記,是每個廣州人的鄉愁所在、鄉愁所依!睆V州市檢察院檢察長張健介紹,為保護廣州人的鄉愁,廣州市檢察機關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探索力度,深入開展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專項監督行動,設立“文化遺產檢察官”,聘請文廣旅等行政機關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特邀檢察官助理,在城市治理中留下檢察守護印記。

      截至今年9月,廣州市檢察機關共立案辦理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213件,辦理訴前程序案件171件,共督促修繕文物遺跡179處。該市檢察機關正在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檢察履職方式參與城市微改造中。

     

      以公益之劍

      守護城市“綠心”

     

      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下稱“海珠濕地”)位于廣州新中軸線南段,占地1100公頃,被譽為廣州“南腎”。

      為做好濕地保護工作,今年6月,以濕地保護法實施為契機,廣州市海珠區檢察院與該區濕地辦在海珠濕地聯合掛牌成立了廣東省首個國家濕地檢察公益訴訟法治教育基地,利用海珠濕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體驗、多媒體平臺展示,圍繞生態文明、濕地保護等主題開展“沉浸式”普法,營造自律生產生活、保護城市“綠心”的良好氛圍。

      2020年8月,海珠區檢察院與該區濕地辦建立了“雙員互聘”機制,在聘請濕地辦業務骨干兼任特邀檢察官助理的同時,還安排員額檢察官兼任海珠濕地生態監督員,定期查閱濕地投訴舉報情況,及時跟進監督處理情況,并隨時進入濕地現場查看、調查監督濕地環境保護情況。自實行“雙員互聘”機制以來,海珠區檢察院共受理直接侵害或危害濕地環境公益訴訟線索30余件,立案15件,均在訴前督促相關部門完成整改,為濕地扎牢了環境保護的“籬笆”。

      據統計,2018年以來,廣州市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破壞環境資源犯罪510件792人、起訴773件1226人;受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線索4389件、立案2693件、辦理訴前程序案件2243件;督促恢復被破壞的基本農田、耕地、林地2716.34畝;回收和清理各類垃圾、固體廢物210.56萬噸;向侵權行為人索賠生態環境修復費用和生態服務功能損失費3.37億元。

      與此同時,廣州市檢察機關還通過訴前磋商、檢察建議等方式督促行政機關積極履職依法保護生態環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相關行政機關訴前階段回復整改率達99.83%。

     

      以守正創新

      助力灣區C位建設

     

      今年6月,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下稱《方案》),賦予廣州市南沙區重大戰略定位,為廣州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注入強大動力。

      身處國家級新區、自貿區、粵港澳大灣區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高地,南沙區檢察院緊緊圍繞《方案》五大重點任務,積極穩妥開展系列先行性創新性探索,包括探索集中辦理一審涉港澳知識產權案件和知識產權違法預防性制度,探索建立灣區內跨市、跨境涉罪未成年人幫教平臺、涉港澳企業合規第三方監督評估機制及相關配套機制和涉灣區類金融案件集中管轄制度等,并持續完善港澳籍特約檢察員、人民監督員、專家咨詢委員的選任和管理機制,有力助推把南沙打造成為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

      此外,為推動灣區涉外法律服務有效供給,南沙區檢察院專門組建涉外民商事檢察服務中心,在廣東省首次試行向跨國公司送達中英雙語權利義務告知書,向域外當事人直接告知權利,確保涉外民商事主體平等參與民商事法律活動。截至今年9月,該院已辦理涉港澳臺民事檢察案件39件,為涉外案件當事人挽回經濟損失1000余萬元。

      “我們面臨的機遇之大前所未有、舞臺之廣前所未有、責任之重前所未有,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法治自覺、檢察自覺,從嚴從細從實做好各項檢察服務保障工作,把《方案》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睆埥”硎。

    本網網頁設計、圖標、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摘編或建立鏡像,禁止作為任何商業用途的使用。
    版權所有:廣東省人民檢察院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珠江新城華強路6號 郵編:510623
    技術支持:
    正義網 京ICP備10217144-1號